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工作 > 发展规划

漯河市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源汇区党务政务门户网 www.yuanhui.gov.cn时间:2014-05-03 作者: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及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着力破解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源汇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并经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立足新起点致力推动源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一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创新争先、和谐奋进”的源汇精神,深入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居弱图强,二次创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9.9亿元,年均增长1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96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7%;财政支出达到6.69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7%;“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

  ——三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二三产比重由“十五”末的“14.5:51.8:33.7”调整为“11:53:36”。农业生产形势喜人。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1万吨以上,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林果种植面积达到7600亩,生猪出栏达到41万头,三禽出栏达到140万只。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9亿元,年均增长27%;食品、医疗器械、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优势凸显,电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培育出了曙光健士、福润纺织、石磨坊面业、三剑客奶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先后荣获全国、全省食品工业强区。服务业全面提速。建成了总投资达26亿元、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漯河新天地、大商新玛特、千盛百货、温州国际商贸城、家·盛世等大型商业市场,引进了大商、丹尼斯、国美、苏宁、五星等知名商业品牌,实现了商贸业的升级换代;规划建设了以中华名吃娱乐城、森林公园、开源时代广场等为重点的开源绿色生态休闲文化园区,并被确定为全市唯一一家河南省特色服务业园区;豫中南汽贸物流城、中储粮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全区各类重点市场达到42个,个体工商户达到15200多家,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7亿元,年均增长22.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

  ——城乡面貌呈现较大变化。强力推进城区西扩,区行政服务中心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拉大城市框架近5平方公里。先后投入资金390多万元,对35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硬化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0%。高标准实施了大刘镇镇区升级改造工程,完成了空冢郭乡、阴阳赵乡撤乡建镇工作,提升了全区小城镇的承载功能和外部形象。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共建成农村新型住宅500多套,探索了一条农村迁村并点、建设大社区的路子。城中村改造成效显著,干河陈乡干河陈村实施了整村改造,拉大城市框架4平方公里,为全市城中村改造树立了典范;南关村、闫庄村等城中村改造正在有序推进。投资9448万元,新(改)建乡村道路300多公里,全区乡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00公里,全区10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户户连”。

  ——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2.59平方公里的沙澧产业集聚区,累计投资7.6亿元,建成“五横八纵”道路交通网,完成了排水、供电、供气、硬化、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2008年被确定为省定产业集聚区。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建成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成为全省总体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集聚区之一。探索出“以园引企”新模式,建成了总投资10.36亿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集纺纱、织布、制衣、提花绣花等配套产业为一体的福祥工业园。豫中南汽贸物流城快速推进,一站式汽车消费基地已具雏形。目前,集聚区已进驻企业(项目)9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改革顺利实施,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以免征农业税为重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落到实处。招商引资成绩斐然,成功引进了大商新玛特、中储粮物流园、兰格电气科技工业园、如意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利用外资大幅增加,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达到51亿元,其中境外资金7500万美元,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9元,年均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9元,年均增长13.6%。民生得到改善,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干部教师职工津贴逐步落实和不断提高,新建温暖小区42座,解决了6.5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并在全国创出亮点。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7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累计达到3万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科学技术工作发展迅猛,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荣誉称号。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迅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支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区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为主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区。民族宗教、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荣誉15项、省部级荣誉16项、市厅级荣誉61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较快发展,全区经济总量、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理想;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工业经济薄弱现状仍未得到彻底改观,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尽管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但刚性支出进一步加大,加之社会事业基础较为薄弱,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等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还需加快;五是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经济外向度较低,开放型经济仍不发达。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为我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二是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为我区发挥区位、市场、人口、资源等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并将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沙澧产业集聚区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区,为我区加快发展、增强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双百”城市、基本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创建“一个先行区”、提升“两个名城”、打造“一个中心”的工作部署,为我区加快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五是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随着石武高铁的开通、西城区开发建设以及财政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发展条件的逐步改善,为我区发挥内在潜力、大幅增加总体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全区上下团结干事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清晰思路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国家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区作为内陆地区,发展面临众多瓶颈制约,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全区工业整体规模偏小,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支撑全区工业发展的骨干企业较少,调结构、扩规模、上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三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民生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新情况随时可能出现等。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中的诸多有利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原经济区和我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富民强区为中心,紧紧围绕早日实现全省十强区的奋斗目标,持续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源汇区建设成为漯河市乃至中原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优势区、商贸物流核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滨河生态宜居区、观光休闲旅游区,构建灵秀俊美的新源汇。

  第四节战略定位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五个特色城区”、实现“五个倍增”,确保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围绕“一个目标”:即瞄准尽早跨入全省十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实施“五大战略”:即持续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

  建设“五个特色城区”:即努力把源汇区建设成为漯河市乃至中原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优势区、商贸物流核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滨河生态宜居区、观光休闲旅游区。

  实现“五个倍增”:即“十二五”末,在保持各项经济指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我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居民收入、城区面积、城镇人口五项指标实现翻番。

  第五节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0元。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控制在市定目标。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商贸物流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9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精品纺织、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电子设备等产业主导地位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光缆通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城区面积力争再扩展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在201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争取实现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民生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项指标均保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保持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第二章深入实施商贸立区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新水平

  围绕把源汇区建成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及构筑豫中南最大的购物中心、交易中心和休闲宜居消费中心的功能定位,以扩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目的,以扩张规模、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创新机制为方向,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区形成“一个支柱(现代物流业)、两大优势(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多个增长点(其他服务业)”的三产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培育出年物流交易额10亿元的物流中心1个,超5亿元的2个,年批零额超5亿元的专业市场2个,超2亿元的3个,年批零额超2亿元的商业中心5个,培育和引进AAAA级物流企业2个,培育2—3个全国知名品牌和企业。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立足豫中南,辐射全省,放眼全国,将物流业打造成为源汇区支柱产业。以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为中心任务,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强化配套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四大物流园区:一是建成总投资15亿元、占地1500亩包括4S店群、名车广场、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用品市场、汽车配件市场、汽车装饰美容、重型卡车、货物结算、物流配送、一站式办证服务及汽车文化等功能区的豫中南汽贸物流城,“十二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8.4亿元;二是加快建设总投资5.6亿元、占地308亩的中储粮漯河物流园区,形成集仓储、货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港;三是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占地300亩的家电仓储分销中心;四是规划建设总投资36亿元、占地1500亩,集农副产品交易、配送、储运、检测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副产品物流园区。

  第二节壮大提升优势服务业

  通过整合资源,改造提升,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创新挖潜,包装推介,把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优势产业。

  商贸流通业。依托现有商业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整合重组,引进国内外品牌商业企业,加快核心商业区和开源新区、西城区两个次商业中心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商业网络体系。重点培育新天地、新玛特、家润多购物广场、香港名店街、家·盛世等重点市场,尽快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繁荣。加快豫中南建材批发市场、灯具市场、五金机电市场、种子农药市场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强化对交通路精品服饰、人民路电子科技等特色街的管理,提升服务,聚集人气,巩固提升全市商业核心区地位。规划建设古玩收藏市场,整合乐器、书画市场,扩大规模效益,形成全区零售服务业特色突出、错位经营、集群式快速发展的格局。

  休闲旅游业。以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为目标,坚持都市旅游定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建设和培育精品旅游景区,促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区的优势产业。以开源景区的综合建设为平台,建成开源时代广场、豫中南游客服务中心、河上街古镇、全国旅游商品市场、迪斯尼儿童乐园等重点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业。结合沙澧河的开发,同步推动沿河房地产、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餐饮等公共生活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漯河市最靓丽的城市滨河景观。同时,积极培育发展以农业生态种植、养殖、生态采摘为主题的农业休闲观光游。到2015年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元。

  第三节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把楼宇经济、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等作为源汇区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形成我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是依托双汇商务酒店、美盛国际大厦、双汇新旺角、中汇大厦等写字楼,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二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中介咨询、金融保险、就业再就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以中华名吃娱乐城为中心,组织开展区域性餐饮比赛和美食名吃评比活动,全面提升餐饮服务业水平,发展以餐饮娱乐为主题的产业集群。四是围绕城市社区功能更加便民化,加快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社区的医疗、养老、家政、托幼、中介、物业管理等城市服务业的普及发展。五是不断加大对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农民购物环境,建立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六是紧紧抓住石武高铁开通和西城区开发的有利机遇,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跟进,大力发展商业、金融、住宅、宾馆酒店、娱乐、居民配套服务等第三产业,把我区三产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章强力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工业经济新优势

  坚持“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搭建平台,招大引强,培植后劲,集群发展,着力构建“一区多园(沙澧产业集聚区、区内各特色园及乡镇工业园)”,大力发展精品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及高新技术“五大产业集群”,强力推动工业崛起,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发展协调、多元化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工业累计投入达到100亿元,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0家,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年均增长25%。

  第一节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以沙澧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在全区形成一区多园、互相配合、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沙澧产业集聚区。以“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发展目标,突出产城融合,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循环经济和节约集约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集聚区规划,加快推进集聚区西扩步伐,“十二五”末总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十二五”期间,投资15亿元,新建高铁以西“六横六纵”30公里的道路网络,同步建设电力、燃气、热力、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建成集员工公寓、公共食堂、商务办公、商业、金融等为一体的集聚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强力实施大招商行动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增强招商实效,努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到2015年,集聚区内项目达到160个以上,完成投资16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各特色园及乡镇工业园。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定位、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联动开发、集聚发展”的思路,围绕产业定位,在集聚区内建设纺织工业园、机械工业园、医疗器械园、电子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备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发展乡镇工业园。

  第二节做大做强五大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战略引进、重点突破的要求,以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以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以市场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集聚发展吸引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精品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医疗器械、高新技术等产业,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精品纺织。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以福祥纺织为龙头的纺织行业,围绕特色和优势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建设纺纱—织布—服装一条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面料和特种纺织面料,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全面提升我区纺织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十二五”末,达到纺纱10万吨、织布1亿米、制衣1000万件以上的产能,力争成为全省较大的纺织产业基地。

  食品加工。紧紧围绕“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建设,以拉长产业链为轴线,以横向一条龙、垂直一体化的模式,联动三次产业,形成主导地位突出、相关产业配套、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格局。重点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饮料和奶制品加工业,扩大面粉加工群体,延伸加工链条。以三剑客奶业、石磨坊面业为龙头,准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定位,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覆盖面。“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累计投入达到20亿元,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鲜奶和奶制品产量达到10万吨,面粉达到20万吨。

  机械制造。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传统机械工业,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在机械工业园建成总投资9.6亿元,占地300亩,年产60万台内燃发动机总装生产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全省内燃发动机制造基地。

  医疗器械。“十二五”期间,积极培育曙光健士集团和温州大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使其高起点发展,2015年,年产各类输液器、注射器达到50亿支,力争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针对曙光健士集团被确定为全省首发上市后备企业,积极跟踪协调服务,促使其三年实现上市。同时建设医用无纺布、医用敷料等项目,拉长产业链条。

  高新技术。加快发展以电子、新能源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期间,建成总投资10亿元的兰格电气科技工业园,填补我区精密电子设备生产的空白。同时,抓好总投资1.2亿元的深圳宝隆光电LED生产项目。依托骨干食品加工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重点发展双蛋白有机牛奶、保健饮料等。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第三节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推广应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商业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销售管理信息化。整合信息服务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做到数据共享,增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和手段。积极实施电子商务战略,促进企业信息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全面提升综合效益推动现代农业新发展

  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的原则,以工业理念、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为重点,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建设“一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两基地(高效蔬菜种植基地、优质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完善机制体制,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4%。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良田商品粮基地、国家优良产业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粮食新品种选育、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和保护性耕作,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稳定增长的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11万吨以上。优化种植结构,以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为重点,增加菌类、花卉苗木、观光林园、观光果园等高效特色农业种植。以空冢郭镇、阴阳赵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着力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品牌带动效应;以大刘镇、问十乡为重点发展林果种植,到2015年,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巩固省级林业生态区创建成果。同时,以高科技引领农业大发展,“十二五”期间,建成厦门如意集团总投资2.2亿元、占地1100亩的农业生物高科技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全市重要的名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产业化种植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高效蔬菜种植基地。沿道路环线,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到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力争将我区打造成全市的菜篮子。建设以小村铺、圪塔刘村为示范基地的有机蔬菜种植区,到2015年,绿色有机蔬菜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积极扶持以阴阳赵、问十为重点的蔬菜大棚种植,到2015年,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优质特色畜禽养殖基地。按照规模化饲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巩固生猪养殖,扩大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养殖。依托“双汇产业化工程”,重点发展空冢郭镇和大刘镇以蛋鸡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问十乡以生猪、肉牛和肉鸡为主的养殖基地,阴阳赵镇以奶牛和家禽为主的养殖基地。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发展5000头以上生猪、500头以上奶牛肉牛、100万只以上肉禽和50万只以上蛋禽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到2015年,力争培育全区5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15座,500头以上奶牛肉牛养殖场8座、100万只蛋禽养殖场6座,实现年出栏生猪达到50万头,三禽出栏量达到200万只。

  第二节健全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畜产品良种繁育,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使用大中型、多功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十二五”期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生猪、肉鸡等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85%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到2015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体系完备、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资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漯河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建立源汇区农产品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与全市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库和信息服务中心搞好对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第五章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突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以城区西扩为主线,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内容,以“三区(开源新区、沙澧产业集聚区、西城区)三镇(空冢郭镇、大刘镇、阴阳赵镇)多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强力实施“南优西进”战略,加快推进“四大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促使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养殖向小区集中,逐步实现城乡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发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第一节提升中心城区带动能力

  按照时尚性、功能性、宜居性的要求,深入实施“南优西进”战略,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南优。即开源新区上档次、上品位。以全省服务业特色园区——开源绿色休闲生态文化产业园为依托,按照“高端引领、错位融合,改造提升、开放促进,项目带动、聚集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建设四大板块:即餐饮娱乐板块、观光旅游板块、商贸物流板块、商住小区板块。整合泰山南路以西土地资源,开发建设中华名吃娱乐城三期项目及配套工程,构筑餐饮娱乐板块;依托金凤凰鸟文化园,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沿金江路和泰山路两侧,规划建设古玩城、综合购物商场、自然博物馆等,构筑观光旅游板块;充分利用南环路、南洛高速、京广铁路的交通优势,规划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仓储、服务业,构筑商贸物流板块;加快周边城中村改造步伐,深入推进开源东、西区大型住宅小区开发建设,构筑商住小区板块。

  西进。即沿澧河两岸、沙河南岸加快西扩步伐。一是沙澧产业集聚区西进。集聚区越过石武高铁向西扩大6—8平方公里,同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曙光健士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打造集精品纺织、医疗器械、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到2015年,集聚区内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通过3—5年建设,努力形成沿107国道的汽贸物流区、沿澧河南岸的商住区和核心地带的产业区三大功能区。二是西城区开发。以西区开发为重点,借势发展,加快形成四个功能区,即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圆心,规划建设学校、医院、通讯、商务写字楼、金融大厦等配套设施,形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行政中心;抓住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机遇,规划建设铁路、公路客运中心;充分利用沙澧两河穿境而过的自然优势,高标准建设大型高档住宅小区,依托客运站的建设,对周边村庄实施综合改造,打造生态宜居高档休闲居住中心;围绕市民健身娱乐等文化活动需求,抓好各种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西区建设成集文艺演出、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

  第二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开发空间格局,加快构建城区、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超前的理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市政府实施长江路、汉江路、柳江路、桂江路、湘江路西延工程,建设翠华山路、太白山路、九龙山路、宝塔山路等西城区主次干道,改造提升白云山路(现G107)、S330、丹江路(现S241)等主干道源汇区段,新建长江路澧河桥、太白山路澧河桥,建设马沟污水处理工程,启动并完成澧河二期和沙河三期开发工程。到“十二五”末,把我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备、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滨河生态宜居城区。

  新农村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社区和示范村,对城镇周边有一定产业优势的村庄,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对远离城镇的村庄,推进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2015年,全区农村新型社区要达到10个以上,市级以上示范村要达到30个以上。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以打井配套、节水灌溉、除涝治理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启动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十二五”期间,力争解决1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断头路打通、村与村道路连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道路硬化等问题,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十二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00公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确保农村公路的畅洁绿美安。

  小城镇建设。大刘镇积极推进以镇区为依托的大刘中心社区建设和实施以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镇区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提高镇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吸附能力,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镇和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阴阳赵镇以城区西扩、高铁开通、沙河复航为契机,加快与城区的对接融合,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同时,大力发展休闲餐饮农家庄园,积极开发建设凤凰岛休闲旅游项目,力争将其打造成漯河的“西花园”。空冢郭镇以加快大庙王等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十二五”期间,完成2—3个镇区周围符合条件村庄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镇。同时,按照整体发展、梯次推进的要求,加大对问十乡的扶持力度,在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S330大刘至问十段的亮化工程,使其快出形象。

  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按照“政府引导、村民参与、自我改造、滚动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深入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到2012年底,我区建成区内城中村全部实施改造。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方式,规划并启动东大街、公安街、团结路等旧城改造项目。

  第六章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跨越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转变,实现科学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增加投资需求

  积极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力军作用,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我区投资工作重点是:推动“一项工程”,加快“两个转移”,坚持“三个突出”。

  推动“一项工程”。即“123”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建设重大项目10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加快“两个转移”。即政府投资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工程等公益性事业转移,引导社会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转移。

  坚持“三个突出”。突出项目带动。紧扣国家投资政策导向和新兴产业布局,结合全区发展实际,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库,实施动态更新,以战略促规划,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保投资,强化项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增速平稳较快、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的投资增长机制。突出优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提升服务业比重,重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投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项目融资。加强银企对接,推动土地承包权、股权、林权等抵押或质押贷款,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发挥鑫源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沙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用,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担保融资能力,推动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

  第二节扩大消费需求

  不断挖掘消费需求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做到“三促”:

  促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促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促进以住房、汽车等为主的消费升级;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做好“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等工作,继续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积极拓展电子信息、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和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培育高端消费、时尚消费、特色消费。

  促规范。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环境和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使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第三节发展绿色经济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围绕“三个加快”: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控制源头、改造现有、淘汰落后”的思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十二五”期间,结合产业优势和总体要求,大力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建设一批节能减排新项目。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年产15万吨有机肥生产项目、年产2万吨的秸秆压块燃料秸秆碳项目、三剑客奶业大中型沼气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健全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及公共设施、商业、民用等领域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推广节能设备及绿色照明等工程。“十二五”期间,澧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化养殖企业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公共领域高效节能灯具普及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控制在市定目标。

  第七章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深化综合改革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缩减政府核准范围,对一般性竞争项目推行登记备案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比重。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国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稳定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切实保护耕地。鼓励开展村庄整理,探索离农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退出机制及补偿机制。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加快推进组建村镇银行工作。

  深化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任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实行实际居住地落户、进一步降低外来从业人员落户条件、实行有利于引进人才和投资的户籍迁移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第二节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模式,通过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努力做到引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引一个项目、进一批企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签约合同类金额225亿元,新引进1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1亿元以上项目50个,争取引进世界500强1家,国内500强3家。

  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突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建立起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拓宽外商投资新领域,允许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把服务领域作为利用外资的新的突破口,逐步扩大在商业、外贸、旅游、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利用外资规模。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拓宽出口市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出口总额超过5000万美元。

  第八章高度关注民生开创和谐源汇建设新局面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民主法制健全、彰显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新体制,创造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新生活。

  第一节着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规范学前教育,不断加大投入,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成人教育,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拓宽就业渠道,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新建改建、升级换代等方式,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电教室设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到2015年,教育城域网高中、初中、小学覆盖率分别达到100%、100%、90%,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达到40%。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到2015年,全区幼儿园教师5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率达到80%,初中教师学历提高率达到40%。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西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小学、中学各一所,到2015年新增教学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第二节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动力,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科技研发和科学普及投入力度,2015年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经费投入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0.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全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拉动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利产出进一步增加,全区年专利申请量超过50件。坚持提高质量与扩大总量并重,积极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到2015年,全区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中心5家以上,获得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项以上,获得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0项以上,力争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第三节着力做好人口工作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十二五”期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扩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升优质服务能力。提高生殖健康水平,不断增强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依法严厉打击利用非法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3—5家以中州颐养园为代表的星级老年公寓。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第四节着力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5年,建成源汇区档案馆,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定标准,80%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80%的社区建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品牌创建、节会文化举办和基层文化创先活动,建成一批特色文化街道和乡镇,培育一批重点业余文艺团队。实施文化产业“四个一”(建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个优秀文化企业、打造一个优秀文化产品、搭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工程,在全区形成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发展3-5家融表演、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娱乐演艺场所,形成门类齐全的文娱演艺市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加强精神文明、社会道德建设,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维护和提升源汇形象。不断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民健身体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五节着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到2015年,区中心医院力争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规模和服务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区级一等中心标准,区妇幼保健院(孕产妇急救中心)达到孕产妇二级急救中心标准,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乙等卫生院标准,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和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助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卫生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新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造就一批知晓医学、善于管理、富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管理人才。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覆盖率,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第六节着力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工工资的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随着经济增长及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善农民务工环境,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切实保证资金来源,确保下岗职工失业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100%社会化发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全面加强救灾应急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区、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络,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七节着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依法治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政法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建立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第九章切实加强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等多种手段,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第一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内容的“两转两提”,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四个重在”和“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谋划决策、实施规划、推动工作以实为本、以干为先,确保承担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完善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季评公示等群众评价和民主评议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标准化行政服务和电子监察网络体系,增强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廉政勤政、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第二节实施分类指导

  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于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规划提出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公平竞争,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得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规划确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规划确定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发展医疗卫生、维护公共安全、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能力,确保实现;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民主法制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效实施;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衔接,统筹协调,强力推进。

  第三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

  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编制程序,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功能。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分级分类规划管理体系。各部门要按照有关分工,以实施专项规划具体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为总体规划提供支撑。

  第四节搞好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

  遵循各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完善规划协调与衔接机制。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与目标、重大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的有机对接,避免各类规划各自为政、相互矛盾的现象,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统筹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改进与完善年度计划,把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使年度计划安排与规划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保持实施的连续性,形成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五节创新完善考核机制

  有关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纳入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