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工作 > 发展规划

漯河市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源汇区党务政务门户网 www.yuanhui.gov.cn时间:2014-03-04 作者: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和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豫中南地区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二次创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区在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对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源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调研论证、客观分析形势、总结“十五”经验和认真研究新区情的基础上,区政府提出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并经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讨论通过。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估价

  “十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经济强区”的总体目标,适时把握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我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6亿元,年均增长13.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继续趋优,三次产业结构为16.2:57.4:26.4。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2%。培育出了汇通集团、三剑客奶业有限公司、福润纺织有限公司、曙光医疗器械厂和汇鑫冶金阀门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卫生材料和机械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5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5元,年均增长6%。商贸专业市场规模扩大,城乡市场繁荣稳定。2005年,专业批发市场达到24个,发展个体工商户11822家。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840万元,比“九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23943万元增加19897万元,年均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期末余额达到8.6亿元,各项贷款期末余额达到7.2亿元。

  ——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对已改制企业进行了规范完善。对一批包袱沉重、救活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走出了深化企业改革的新路子。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市率先推行了部门预算制度。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就业大局持续稳定。利用外资大幅增加,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15亿元,其中境外资金4000万美元;累计实现对外出口贸易总额1900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豫汇肉鸡分割、三剑客奶业、澳嘉涂料、汇鑫冶金阀门、小胖统领百货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先后投入资金1680多万元,对400多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硬化总面积17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3%。乡村公路建设投资1560多万元,修(改)建乡村道路38条,铺油面积52万平方米,全区乡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6公里。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十五”期间,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科技进步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基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到65%以上,完成了“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过渡的学制改革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十五”期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4‰。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迅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支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控制中心,建立了艾滋病初筛试验室,启动并实施了接种门诊,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能力。民政、社会保障、民族宗教和司法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22元,年均增长8%。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大局稳定。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全区经济总量、生产力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中低档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重。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不足对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制约更加突出,以土地为代表的资源制约是最为严重和最为突出的。三是“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区划后,我区农村面积扩大,农业人口增多,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害能力差,农民就业难,增收缓慢。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开放型经济不发达。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和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带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内环境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中部崛起;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扩散,给我区利用更多区外资金提供了机遇;从区域环境看,随着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漯河作为中原之中,我区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西扩及高速客运铁路的建设,为我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国家产业政策的抑制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源汇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落实“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双百亿”工程(即重点工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市场商品交易额超百亿),力争实现“双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地方财政收入翻番),打造源汇新城区,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通过“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为使我区经济在全市三区之中率先崛起,提前跨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基本原则是:

  第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到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原则。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比“十五”末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35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2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2)2010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3)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福利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机关干部工资逐步缩小与市直的差距。

  (4)拓展城区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十一五”末,我区城区面积力争再扩展1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5)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在2005年基础上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出口企业达到5—7家,争取实现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

  (6)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2010年,全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保持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打造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

  深入实施“商贸立区”战略,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目标,紧紧围绕漯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市场商品交易额超百亿工程”,强力实施“321”(即三区两带和一园)计划,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建大型专业市场10座,改建整合市场10座,引进大型物流项目10个,商贸物流业建筑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市场商品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商贸物流业。创新经营业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结构,促进有序竞争;建立和完善专业市场、特色商场、大型超市、连锁店、便民店等多层次的现代商贸体系。培育发展一批跨地区、跨部门经营的大型商业集团,着力提高集聚、辐射功能,运用信息技术,构筑网上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健全市场体系,提高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水平;按照“三区两带和一园”(三区即1个城市商业中心区和2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小区;两带一是沿沙、澧河的集休闲、娱乐、观光和餐饮于一体的商贸业带,二是沿漯舞路和现107国道的市场带;一园即沿漯舞路两侧和新107国道的大物流园)的市场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特色商业街、连锁超市,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批发市场体系和零售商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源汇特色,城市建设与商贸物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城市商业市场中心区。此区域以交通路为轴心呈鱼骨状向两边辐射,东到公安街,西至泰山路,南到建设路,北抵滨河路,现有小胖统领百货、胖德荭生活广场和金穗广场等。“十一五”期间,着重在调整经营业态、完善功能上下功夫,继续保持以大型市场和百货店为主体,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和配送为一体的商业立体服务中心,突出中高档的精品、名品、新品经营,提升传统百货业;重点抓好中汇广场、温州国际商贸城、漯河新天地等大型商业项目建设,加快“提高、培育、整合、开发”的步伐,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商贸流通新格局。

  ——区域性商业市场中心区。(1)源汇新区商业区。此区域现有建材市场、灯具市场、体育中心和金都大酒店等,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一流,特别是体育中心为历届中原食品节的主会场和省、市会展中心、体育赛事场地,也是未来的行政中心。“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餐饮、宾馆服务、休闲娱乐、现代物流等,力争建成一座五星级酒店。(2)开源新区商业区。此区域以开源新区为核心,拥有开源森林公园、家·盛世(国际)生活广场、花卉市场、泰山南路景观街和中国名吃一条街等。“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观光娱乐、美食、休闲等商贸设施,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两条商贸业带。一是沙、澧河商贸业带,包括沙、澧河两岸纵向地区。“十一五”期间,结合沙、澧河沿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商贸业的开发,主要建设以休闲、娱乐、观光、零售和餐饮为主的服务网点,通过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带动沿河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道靓丽的沙澧河商贸业带。二是漯舞路和现107国道商贸市场带。依托现有蔬菜、钢材、家具、农机等批发市场,通过整合提高,着重发展交易量大、实力强、辐射面广、档次高的农产品批发、汽车交易和生产资料等大型专业市场,形成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

  ——大物流园。结合城区西扩,在漯舞路两侧和新107国道高标准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以仓储、集装箱和大件物流运输为主的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食品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汽配物流中心和家具物流中心等,形成辐射豫中南的大物流集散群带。

  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点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体娱乐等多样化的便民社区服务。到“十一五”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居住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商业住宅,适当开发一些名牌中高档住宅小区。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培养有品牌效应的房地产开发商。

  营造服务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以治理“四乱”行为为重点,努力创造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规范市场行为,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和保护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营造大力发展和支持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四、走有源汇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工业强区”战略。强力实施“重点工业超百亿工程”,重点采取“强、育、建”(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汇通集团、培育规模企业、建设工业园)工业膨胀措施,迅速改变我区工业弱小的现状,赶超我市先进县区。在重点发展方向上,应强化以食品工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群,使目前的食品产业链趋向合理。在结构调整上,应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发展协调、多元化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入达到30亿元,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力争培育汇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80亿元。到“十一五”末,力争使我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全省著名商标”3个,“河南省名牌产品”4个。

  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紧紧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优先支持的产业,以拉长产业链为轴线,以横向一条龙、垂直一体化的模式,联动三次产业,形成主导地位突出、相关产业配套、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格局。重点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饮料和奶制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累计投入达到20亿元,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肉类食品加工以汇通集团为龙头,准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定位,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覆盖率。“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汇通工业园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资金,着力建设年产8万吨火腿肠、年产1.5万吨低温肉制品和年产2400吨天然骨素等11个项目。奶制品业以三剑客奶业有限公司现有产品和产量为基础,加快推进低温高档奶生产项目及奶牛胚胎移植项目的研发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鲜奶和奶制品产量达到10万吨。

  提升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传统机械工业,发展壮大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发展以汇鑫冶金阀门机械、路桥重工、宏程液压胶管等为核心的机械制造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着力培育壮大纺织行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福润(香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亿元的环纺生产项目,使生产规模达到10万锭以上,力争2010年成为全省较大的纺织企业集团。

  积极培育医药、新材料、环保制品等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积极抓好曙光医疗器械厂总投资9300万元的新厂区扩建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占地180亩的澳嘉涂料有限公司环保涂料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金海岸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3亿元的年产200万立方米新型建筑砌块、100万立方米商品砼和年产100万吨粉磨站联合项目,发展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骨干肉食品加工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重点发展以生物活性组织为原料的生物酶制剂和生物医药等生物化工产业。

  突出园区建设。集中力量搞好工贸园区建设,以一流的基础设施,宽松的发展政策,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特别注重引进高科技、高利税、低污染的“两高一低”企业和项目。到“十一五”末,力争工贸园区完成总投入超过20亿元,把工贸园区打造成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经济引擎。在园区建设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绿色园区,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产业一条龙,政策一盘棋。

  五、建设新农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加速农村向全面小康迈进。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制定“三农政策”,同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实施“三减一增三实现”计划:三减即减少农业人口3万人、减少贫困户80%、减免学杂费100%,一增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三实现即实现109个行政村道路硬化“村村通、户户连”;实现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50%;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十一五”期间,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建设国家级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区城郊型农业优势,立足畜禽产业优势,以区域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四动”(即龙头带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市场驱动)战略,加快“六区一带”(六区即生猪养殖区、奶牛养殖区、肉鸡养殖区、蔬菜种植区、优质烟棉种植区、优质林果种植区、一带即迅速突起畜禽产业经济带)特色农业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以质量型、服务型、生态型和品牌型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畜禽业。以汇通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猪养殖;以三剑客奶业公司为龙头,以干河陈乡、阴阳赵乡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以豫汇公司为龙头,以问十乡、空冢郭乡和大刘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肉鸡养殖。2010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90万头,肉鸡饲养量达到300万只,蛋鸡存栏达到40万只,奶牛存栏量达到9000头,肉类总产量达到6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4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3500吨,畜禽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超过50%。

  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棉花、烟叶和瓜果生产。以空冢郭乡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以问十乡为重点,发展优质烟棉种植;以漯舞路两侧为重点,发展无公害优质林果种植。2010年,全区瓜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粮经比例调整到40:60,无公害标准化普及率达到80%。对主要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实行市场准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基本农田和附属设施建设。2010年,在农田灌溉总水量基本不增加的条件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除涝面积1万亩;新建维修桥涵500座。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以防汛为重点,加强河道、河滩和堤防的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农产品生产防控体系,重点做好应对重大动物疫情预测预报和救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食品安全监测检疫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期间,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致富本领。重点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通过提高劳动力输出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全面实现劳动力转移人员由劳务型向技能型转变。2010年,全区转移劳动力5万人以上。

  六、加强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全区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局部与整体、近期和长远、需要与可能、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区(新区)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进程。根据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规划要求,推进“一改两建”规划:一改即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率达到50%,两建即建设生态宜居区和文景新城,建设小城镇。在交通、能源、环境等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为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创造条件。

  强力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十一五”期间,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以城区西扩为主线,以经营城市为手段,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源汇新城区。在现107国道以西、沙澧两河之间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景新城。积极实施107国道西移,扎实推进各项配套工程建设,完善新区道路网络建设,逐步拉大建成区框架,“十一五”末期,我区城区面积再扩展10平方公里。对旧城区和城中村实施综合改造,对没有或只有少量农田的近郊村庄,推广干河陈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高起点建设一批生态社区。2010年,我区都市村庄改造争取完成50%以上。

  深入实施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把建设小城镇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以主导产业支撑小城镇,以乡域经济夯实小城镇,以市场激活小城镇,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重点扶持市定重点小城镇大刘镇的发展,积极争取将空冢郭乡纳入小城镇建设范畴。2010年,大刘镇争取进入省定重点小城镇,空冢郭乡争取进入市定重点小城镇。

  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继续改造和扩展市区道路系统,重点加大对银江路、文化路南段、柳江路、107国道改造和漯舞路市区段亮化等工作。逐步构建以“五纵”(107国道、嵩山路、泰山路、五一路、交通路)、“四横”(人民路、湘江路、柳江路、南环路)为骨架,东南西北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网体系。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做好四个乡镇的道路建设。到2010年,我区乡村道路总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全程控制和管理,重点抓好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完成垃圾综合处理项目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加强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积极推进绿化建设,2010年,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好景观,把源汇新区建设成人与环境和谐,宜居利业的现代新型城区。

  七、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筹措建设资金,努力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增强我区经济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一是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二是工业,特别是具有产业优势的食品工业。三是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与食品加工业配套的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加强新区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配套功能,提升对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支撑保障能力。五是量力安排公益性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0个,“十一五”投资70亿元。其中,农业项目14个,“十一五”投资6亿元;工业项目35个,“十一五”投资30亿元;市场建设、黄金地段开发项目17个,“十一五”投资20亿元;社会事业项目9个,“十一五”投资4亿元;基本建设项目15个,“十一五”投资10亿元。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全方位拓展融资渠道,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政府搭桥,银企对接,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发挥我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努力探索保证投资稳定增长的投资管理模式。继续加强项目策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激励全区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滚动实施一批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实现投资的跳跃式增长。严格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管理,健全投资决策责任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建立健全项目审计制度、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和投资责任追诉制度,加强项目审批、概算控制、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建设的健康推进。

  八、深化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一)改革

  坚持用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将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调节经济运行、管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强化环境治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服务监管。积极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二)开放

  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投资环境为手段,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目的,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扩散和转移的机遇,努力形成我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全面实现对外开放。加强我区与国内,尤其是与周边区域各级政府、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国外企业、财团、国际经济组织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交流;全方位、多层面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着重加强农业、工商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开放。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举办节会、外出参展等活动,扩大与国际、国内的民间经贸交流合作。

  加快工贸园区建设,打造招商引资载体。扩大园区与国内外企业、经济组织的多种形式合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营造亲商、安商和富商的良好环境。积极承接世界经济和“泛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新一轮转移,使园区成为我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实施多元化经贸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调整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抓住“十一五”期间外贸经营权门槛降低的契机,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和非公有制企业积极申报自营进出口权,把更多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商品多元化。大力引导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在巩固我区传统生鲜肉制品出口的基础上,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调整贸易方式,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从以传统的与国外进口商成交为主,逐步过渡到直接进入大的批发商、零售商、连锁店等国际采购链;充分利用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十一五”期间,全区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力争达到1亿美元。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一)科技

  “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引进推广体系,把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步伐,推动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全区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种以上,申报市以上科技成果10项以上。积极争取省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组织申报一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省市科技政策性资金,支持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促其尽快做精做专、做新做优、做大做强。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立足我区企业现状,力争使我区1—3家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技术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将研发平台延伸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十一五”期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到“十一五”末,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逐步把农业科技园建成集科研开发、新品种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全区农业高新技术中心示范园。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和保证科技三项经费投入,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努力培养建设一支市场开拓意识强和创新意识强的优秀企业管理者和营销队伍;一支科技创新意识强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一支技能熟练、技术专长的优秀职工队伍;一支头脑灵活、致富能力强的农村科技致富带队人队伍。大力引进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发挥最大潜能。

  (二)教育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我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积极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学;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2010年全区小学调整到58所;全区小学和初中阶段入学率均达100%。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市区巩固学前三年教育成果,乡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到2010年,乡镇各建一所符合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全区一级一类幼儿园达到5所,市区和农村幼儿学前三年教育的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建立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农村和社会成人教育网络,结合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的力度,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建设。新建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每年完成培训成人回乡知青5000人次,扫盲后继续教育2000人次,到2010年,努力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多种培训,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10年,我区幼儿园教师35%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和提高率分别达到100%和7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和提高率分别达到100%和30%。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样化。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和捐资助学,加速形成我区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一五”期间,着力引进和建设国内外名牌中小学,争取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示范性学校。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做到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继续做好中小学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危改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危改资金专款、专户、专用。加强电教仪器、实验室和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后勤保障。

  (三)国民经济信息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建设目标,以应用为主导,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着力开发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十一五”期间,建成能满足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比较完备的城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区。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宽带网络覆盖城区、乡镇及部分富裕村,政府办公楼及区直各部门全面实现综合布线与宽带网接入,辖区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施宽带网络工程,城区内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80%以上。

  实现政府信息化。各级党委政府,区直部门及涉网单位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建成动态有效的政务信息发布网站,做到政务公开及网上办公,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畅通;区、乡两级政府,区直各部门,在城市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等方面,建成政府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加强经贸(包括工业、农业、三产)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在豫中南地区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商贸物流网站为核心,建立全区经贸信息网,引导鼓励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建立动态网站,进行信息发布、交流、交易等;培育出一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整合”的现代化企业。建成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基地、公司、专业示范户、经纪人)实现“人人”上网,部分产业实现网上销售,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使全区经贸方式与国际接轨。

  十、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构建和谐源汇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严禁非医学原因鉴定胎儿性别,保证人口安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期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政策生育率达到95%,出生统计准确率达到100%,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8%以上。合理利用人口资源,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增长转化为资源优势。

  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人口计生干部法制培训工作。计生干部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育龄群众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权利和义务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切实加大计生工作投入。更新改造计生技术指导站,力争把技术指导站办成孕产妇的急救中心,妇女、儿童、残疾人的保健指导中心。加快推动计划生育投入体制改革,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各项免费服务项目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报酬的落实。

  (二)文化和体育

  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我区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区的目标。

  充分利用我区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及文化大院品牌,充实乡镇办文化站、图书室、电教科技文化室的各种设置及配套设施,推动区、乡、村三级文化资源共享。加大沿河文化观光带、双汇文化广场、开源森林景区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丰富我区群众文化生活。利用和开发“受降亭”、“交龙御碑”和“明代陈氏古葬群”等文化古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年均增长15%以上。

  继续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逐年增加,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十一五”期间,着力建设源汇区档案馆和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扶持和倡导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民健身体系。认真落实“奥运争光计划”,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举办多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三)公共卫生

  依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市场供需趋势,逐步完善城乡医疗网络,进一步缩小城乡间、人群间的健康差异,增强人群的健康意识,改善卫生设施,优化卫生队伍素质,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城区建立起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为主体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完善疾控体系,加快区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和综合医院传染病科室建设。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强对重点传染病以及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减灾防病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居委卫生服务站,2010年,每个办事处建立1个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居委建立1个卫生服务站。

  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每所卫生院设置病床50—100张,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加强行政村卫生室建设,2010年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医疗救助体系,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四)社会保障

  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努力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革就业制度,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十一五”期间,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0%,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覆盖城镇全体职工的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职责,依法征缴、管理、发放社会保险费,使城镇所有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保证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8%以上。到“十一五”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000人以上。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督促企业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帮助特困职工、残疾人和农村特困户脱贫致富,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理想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伦理、生理、心理知识教育。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公民文明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分子。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全面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坚持依法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区直各部门要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履行职责,及时查处纠正各种违法执法行为;各企事业单位要做到依法建制,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各行政村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各社居委要以“法律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区依法治理,创建法治社区。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规划和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强化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防范和处置公共安全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网络体系建设,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全区大局和社会政治局势稳定。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创建平安和谐源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